哪种情况属于医疗过错?


医疗过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哪些情况属于医疗过错。 首先,违反注意义务是常见的医疗过错情形。注意义务是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应尽的基本职责,比如在诊断时,要全面、准确地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果医生没有进行全面检查,仅凭部分症状就下诊断,导致误诊,这就违反了注意义务。《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违反告知义务也属于医疗过错。告知义务要求医务人员向患者或其家属如实告知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例如,在进行手术前,医生没有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手术,术后出现了医生本应告知的风险情况,这就违反了告知义务。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一定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作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再者,医疗产品缺陷导致的过错。如果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医疗器械等存在缺陷,给患者造成损害,也属于医疗过错。《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三条规定,因药品、消毒产品、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产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此外,医院的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医疗过错。比如医院的护理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导致患者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的设备维护不当,影响了正常的医疗检查和治疗等。 总之,判断是否属于医疗过错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定。如果患者认为自己遭遇了医疗过错,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