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否到底由谁说了算?


在医疗过程中,手术决策到底由谁说了算,这涉及到患者的权利以及医疗机构的职责等多方面的法律规定。 首先,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条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具体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明确同意;不能或者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明确同意。这意味着患者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手术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可能的并发症以及替代治疗方案等。在充分了解这些信息后,患者有权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手术。 从法律意义上来说,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保障了患者对自己身体和医疗决策的自主控制权。例如,一位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某种疾病,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治疗,那么医生有义务详细地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各种情况,让患者在充分知晓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患者的自主决定权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无法表达自己意愿等不能或者不宜向其说明的状态时,按照法律规定,医务人员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情况,并取得近亲属的明确同意。这是为了在患者无法行使权利时,保障医疗行为能够合理、及时地进行,以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 另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有相应的职责。他们有义务根据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诊断,并提供合理的治疗建议。当患者的决定可能会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该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尽力让患者理解手术的必要性,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手中。 手术与否的决定权在法律上是倾向于保障患者及其近亲属的知情同意权的。患者和家属在面对手术决策时,要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详细信息,以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同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