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事案件法院不用请口译员?
我有个民事案子要上法院,我是少数民族,平时交流用本民族语言,不太会普通话。我以为法院会给我请口译员,结果没有。我就想知道为啥民事案件法院一般不请口译员呢?是有啥规定吗?
展开


在探讨民事案件中法院通常不请口译员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概念。所谓的“口译员”,就是帮助不同语言使用者进行沟通交流,把一种语言准确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人。在法律场景里,口译员能保障诉讼参与人在语言交流方面没有障碍,从而顺利参与诉讼。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也明确指出,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从这些法律条文能看出,法院并非绝对不请口译员。当诉讼参与人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时,法院有义务提供翻译。然而在实际的民事案件中,法院一般不会主动请口译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大部分民事案件涉及的当事人通常都能使用当地通用语言进行交流,不存在语言障碍,也就不需要口译员。其二,从司法资源的角度来讲,法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有限的,若每个案件都配备口译员,会给司法资源带来极大的负担,影响司法效率。其三,诉讼当事人若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可以自行聘请口译员,这样能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具体需求。并且当事人自己聘请的口译员,对其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特点会更加了解,翻译的准确性可能会更高。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