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价格总水平进行调控以及如何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


对价格总水平进行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关系到居民的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如果价格总水平大幅上涨,也就是出现通货膨胀,居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这会加重居民的生活负担,特别是对于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例如,当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时,低收入家庭可能会减少食品消费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生活品质。从生产者角度来说,价格总水平的剧烈波动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和经营效益。价格不稳定会使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成本和收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比如,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可能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将成本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就会压缩利润空间,甚至可能导致企业亏损。从宏观经济整体来看,稳定的价格总水平是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价格总水平的过度波动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这也从法律层面体现了调控价格总水平的重要性。要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市场的流动性和资金成本。当市场上货币过多,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减少货币投放等,减少市场上的资金量,从而抑制物价上涨。在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例如,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时,政府可以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从而稳定物价。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当市场上某些重要商品供应短缺、价格上涨时,通过投放储备商品来增加市场供给,平抑价格。此外,合理的产业政策也有助于稳定价格总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商品的供给能力和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进而稳定价格。例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保障农产品的供应,有助于稳定食品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