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侵权起诉为什么很少呢?
我发现生活里个人信息被侵权的情况好像挺多的,但真正去起诉的人却很少。我就想知道这背后是为啥呀?是起诉流程太复杂,还是赔偿不划算,或者有其他啥原因呢?我很想弄清楚这些情况。
展开


个人信息侵权起诉较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证据收集困难。个人信息侵权往往较为隐蔽,侵权行为发生时,受害人可能并不知情。而且侵权证据很容易灭失,比如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可能会被迅速删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原告需要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以及自己因此遭受了损失。然而,由于个人信息在网络环境中流动的复杂性,要准确锁定侵权主体并获取其侵权的直接证据并非易事,很多人会因为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放弃起诉。 其次是诉讼成本较高。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经济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经济方面,起诉需要支付诉讼费、律师费等费用,如果案件涉及鉴定等环节,费用还会进一步增加。时间上,民事诉讼程序通常较为繁琐,从立案到判决可能需要经历较长时间。对于一些受害人来说,考虑到诉讼成本与可能获得的赔偿之间的差距,觉得得不偿失,从而选择放弃起诉。 再者是维权意识淡薄。许多人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的个人信息权益受到了侵害。即使知道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也没有意识到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部分人认为个人信息侵权造成的损失较小,不值得花费精力去维权。 另外,赔偿额度较低也是一个因素。在一些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即便原告胜诉,获得的赔偿可能并不足以弥补其为维权所付出的成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财产损失的,按照被侵权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个人信息侵权造成的损失往往难以量化,导致赔偿额度有限,这也使得一些人对起诉缺乏积极性。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