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缓刑比实刑更煎熬?


缓刑和实刑是我国刑罚执行的两种不同方式。实刑就是罪犯需要在监狱等场所实际服刑,限制人身自由直到刑罚结束。而缓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刑罚的制度。说缓刑比实刑更煎熬,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 从行为限制角度来看,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必须遵守一系列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这意味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行动受到严格的约束,很多正常的活动都需要经过批准,相比在监狱中虽然失去自由,但生活模式相对固定且无需时刻报备,缓刑人员在这种处处受限的情况下会感觉更煎熬。 在社会层面,缓刑人员虽然可以回归社会,但他们往往会面临一定的社会压力和歧视。周围的人可能会对他们另眼相看,这会给缓刑人员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影响他们的社交和生活。而在监狱服刑的人员,所处环境都是有类似经历的人,这种社交压力相对较小。 另外,缓刑还有着不确定的考验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或者违反人民法院判决中的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这就使得缓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担心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撤销缓刑去执行实刑,心理上始终无法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