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法律为什么要保护?


在探讨法律为何保护未成年犯罪者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未成年人”这个概念。在我国,未成年人指的是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法律对未成年犯罪进行保护,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考量。 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成熟。这就意味着他们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可能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危害性。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对待成年人犯罪的标准来要求和惩罚未成年人。就好比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长歪了,更适合的做法是扶正它,而不是砍掉它。 从法律依据上来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立法目的,即“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该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教育、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法律对于未成年人侧重于教育和保护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样强调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该法第二条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这表明法律旨在通过教育、矫治等手段,帮助未成年犯罪者认识错误、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惩罚。 此外,从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给予未成年犯罪者适当的保护和教育,有助于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对他们进行过度的惩罚,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进一步滑向犯罪的深渊,这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法律对未成年犯罪的保护,实际上是一种着眼于未来、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