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抗法为何不能搞‘下不为例’?


暴力抗法不能搞“下不为例”是有着多方面的法律考量和社会意义的。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暴力抗法的定义。暴力抗法指的是通过使用暴力手段,公然对抗执法机关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这里的暴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殴打执法人员、故意破坏执法设备等。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阻碍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的,从重处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了妨害公务罪,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暴力抗法不能搞“下不为例”的第一个原因是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如果对暴力抗法行为搞“下不为例”,就相当于破坏了法律的明确规定,让法律变得可以随意突破。这会使公众对法律产生轻视和不信任,认为法律可以不被严格遵守,从而削弱法律的权威性。例如,在交通执法中,如果司机暴力抗法后被轻易放过,那么其他司机可能会觉得暴力抗法也没什么大不了,以后也会效仿这种行为,导致交通执法秩序混乱。 其次,保障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执法人员代表国家执行法律,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正常秩序。暴力抗法行为直接威胁到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使其无法正常履行职责。如果搞“下不为例”,暴力抗法者得不到应有的惩处,就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增加执法人员在后续工作中面临的风险,导致执法工作难以顺利进行。比如,在市场监管执法中,商家暴力抗法若不被严肃处理,监管人员可能会因为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敢严格执法,影响市场秩序的规范。 最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制裁。暴力抗法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果对其搞“下不为例”,就是对其他遵守法律的公民的不公平。这会破坏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引发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例如,在环保执法中,企业暴力抗法却不被追究责任,而那些积极配合环保工作的企业就会觉得不公平,从而影响整个环保工作的推进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暴力抗法不能搞“下不为例”,必须严格依法处理,以维护法律的权威、保障执法人员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