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法律杀人不都判死刑?
我有点不太理解,在新闻里看到一些杀人的案子,罪犯最后没被判死刑。我觉得杀人是很严重的事,按道理应该判死刑才对,可法律却不是都这么判。我想知道为什么现在法律杀人不都判死刑呢,这里面的依据是什么呀?
展开


在我国,杀人并不都判处死刑,这是基于一系列法律原则和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杀人”在法律上有不同的情形和罪名,比如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 对于故意杀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这说明对于故意杀人的处罚是有多种选择的,并不是必然要判死刑。法律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犯罪情节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杀人行为可能是在被害人有重大过错的情况下发生的,像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极度愤怒下杀害施暴者,这种情况下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就可能不会判处死刑。 而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很明显,过失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有本质区别,过失犯罪人主观上没有杀害他人的故意,所以处罚相对较轻,不会判处死刑。 此外,我国坚持“少杀、慎杀”的死刑政策,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这是为了保障人权,避免错杀,同时体现刑罚的教育和改造功能。只有那些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的故意杀人案件,才会考虑判处死刑。所以,杀人不都判死刑是符合法律精神和社会实际情况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