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为什么会大于营业收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营业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业务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营业成本是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利润则是企业在其全部销售业务中实现的利润。 从正常的经济逻辑来讲,营业成本与营业利润之和一般是不应该大于营业收入的。因为营业收入扣除营业成本等各项费用后才是营业利润,用公式表示就是: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研发费用 - 财务费用 + 其他收益 + 投资收益( - 投资损失) + 净敞口套期收益( - 净敞口套期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 信用减值损失 - 资产减值损失 + 资产处置收益( - 资产处置损失)。 如果出现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大于营业收入的情况,这很可能意味着账目存在错误。比如成本核算不准确,可能把一些不属于营业成本的费用错误地计算进去了;或者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出现了逻辑错误。 从法律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要求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帐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果因为故意做假账,导致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大于营业收入这种不合理情况出现,这就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根据该法第四十三条,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所以,如果发现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大于营业收入,企业应当仔细核查账目,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