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意伤人为何也要判刑?
我之前和朋友起了冲突,推搡过程中他不小心摔倒受了重伤。我真不是有意要伤害他的,可现在听说可能会被判刑,我特别困惑,明明不是故意的,为啥还要被判刑呢?想了解下这背后的法律依据和原因。
展开


在法律的范畴里,即便不是有意伤人,也就是不存在故意的主观心态,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被判刑,这主要涉及到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就表明,当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导致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并且法律有相关规定时,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比如过失致人死亡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意味着,如果因为行为人的过失导致他人死亡或者重伤,就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 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驾驶汽车时,因为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前方的行人,导致将行人撞倒并造成重伤,这种情况下,虽然他不是故意要伤害行人,但由于他的疏忽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可能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所以,即使不是有意伤人,但只要行为人的过失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就可能会被判刑。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谨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因为疏忽大意而引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