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谅解书之后还会被判刑吗?


在刑事案件中,得到谅解书后是否还会判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下面我们从法律规定和实际案例等方面来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白谅解书是什么。谅解书是指受害人或其家属,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表示谅解,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书面文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被害人的情绪得到了安抚。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判处。而取得被害人的谅解是一个可以从轻处罚的情节,但不是免予刑事处罚的法定事由。也就是说,谅解书并不是“免罪金牌”。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赔礼道歉,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并且符合缓刑的条件,法院有可能会判处缓刑。例如,一些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故意伤害(轻伤)案件,犯罪嫌疑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和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九十条规定,对于达成和解协议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从宽处理的建议。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对被告人从宽处罚。 然而,对于一些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即使取得了谅解书,也仍然会被判刑。比如,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这些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破坏了社会秩序,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虽然取得了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但法院仍然会根据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依法判处相应的刑罚。 综上所述,得到谅解书后是否会判刑不能一概而论。谅解书可以作为从轻处罚的情节,但最终的判决结果要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据法律规定来作出。如果涉及刑事案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律师,以便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争取最好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