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起诉后是否会立案?
我和别人有经济纠纷,打算去法院起诉。但不太清楚起诉之后法院是不是就一定会立案,担心白跑一趟。想了解下,在经济纠纷起诉的情况下,满足什么条件会立案,什么情况下不会立案呢?
展开


经济纠纷起诉后并不一定会立案,立案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立案的概念。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事件或民事纠纷,经审查后,决定列为诉讼案件进行侦查或审理的诉讼活动。在经济纠纷的民事诉讼中,立案就是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开启后续的审判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这意味着原告必须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被告存在直接的经济权利义务关系。比如,你借给别人钱,别人不还,你作为出借人,就与这个经济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你可以作为原告起诉。(二)有明确的被告;也就是说,你要清楚地知道你起诉的对象是谁,要能提供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诉讼请求就是你希望法院支持你什么样的要求,比如要求对方偿还欠款、支付违约金等。事实和理由就是你提出诉讼请求的依据,比如你们之间的借款合同、转账记录等。(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经济纠纷一般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但不同的案件可能有不同的管辖规定,比如有的案件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有的案件由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等。 只有当起诉同时满足以上这些条件时,法院才会予以立案。如果不满足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法院可能会裁定不予受理。此外,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会在七日内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会予以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