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诈骗取保候审后还会被收监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取保候审这个概念。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允许犯罪嫌疑人在一定条件下暂时不被关押在看守所,而是在社会上等候司法机关的进一步处理。简单来说,就是给犯罪嫌疑人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案件已经结束。 对于未成年人诈骗案件,如果被取保候审了,后续是否还会被收监,要分不同情况来看。 从法律依据上来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如果未成年人在取保候审期间严格遵守了这些规定,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调查和审理工作,那么通常情况下不会被轻易收监。司法机关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比如诈骗的金额、犯罪的情节、未成年人的认罪态度、是否有悔罪表现等因素,来综合判断是否要对其进行收监。 要是未成年人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了上述规定,例如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干扰证人作证、毁灭证据等,司法机关有权决定对其进行收监。另外,如果经过法院审理,认定未成年人构成诈骗罪,并且根据犯罪情节和法律规定,认为需要判处实刑,那么也会被收监执行刑罚。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国法律秉持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积极退赃退赔,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法院可能会判处缓刑或者免予刑事处罚等相对从轻的处理,这样就不用被收监。但如果犯罪情节严重,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危害,那么被收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总之,未成年人诈骗取保候审后是否会被收监,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和其在取保候审期间的表现来确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