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有效吗?

  • #未成年人
  • #合同效力
  • #民事行为
  • #法定代理
  • #法律规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导读: 关于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在法律上有明确规定。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条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实用法律建议,帮助你清晰了解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有效性及相关注意事项。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合同效力问题也备受关注。要判断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是否有效,需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状况以及合同的具体性质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量。

一、相关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他们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未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是无效的。不过,如果其订立的合同经过法定代理人追认,那么该合同有效。例如,六岁的小明自己去商店买了一个价值500元的玩具,这个购买行为超出了他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范围,该合同通常是无效的,但如果小明的父母事后对这一购买行为表示认可,那么这个合同就有效了。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独立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十岁的小红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了一本价格10元的笔记本,这一购买行为与她的年龄、智力相适应,该合同是有效的;又如,九岁的小刚在生日时接受了亲戚赠送的一台学习机,这属于纯获利益的行为,该合同也是有效的。对于超出其年龄、智力范围的合同,需要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才有效。例如,十三岁的小强未经父母同意,与一家培训机构签订了一份价值5000元的培训课程合同,该合同效力待定,如果小强的父母事后追认了这份合同,那么合同有效;如果父母拒绝追认,则合同无效。
  •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类未成年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他们订立的合同只要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有效的。例如,十七岁的小李在一家工厂打工,每月收入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开销,他与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就是有效的。

二、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进一步说明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效力问题。

【案例】十五岁的小张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与一家手机店签订了一份购买价值3000元手机的合同。后来,小张的父母得知了此事。

在这个案例中,十五岁的小张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购买3000元手机的行为超出了他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和经济能力范围,该合同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如果小张的父母追认了这份合同,比如表示愿意支付手机的价款,那么该合同就有效;如果小张的父母拒绝追认,比如明确表示不同意购买该手机,那么该合同就是无效的,手机店应当返还小张已支付的款项(如果有的话),小张也应当将手机返还给手机店。

三、实用法律建议

对于涉及未成年人订立合同的情况,无论是未成年人本人、其法定代理人还是相对人,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方面
    • 未成年人在订立合同前,应当尽量告知法定代理人相关情况,听取法定代理人的意见。对于一些重大的合同,如购买大额商品、签订培训服务合同等,应当在法定代理人的陪同下进行。
    • 法定代理人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合同的性质和后果。同时,对于未成年人已经订立的合同,要及时进行审查,如果认为合同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利益,应当及时行使拒绝追认的权利。
  • 相对人方面
    • 在与未成年人订立合同前,应当了解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状况等信息,判断其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超出其年龄、智力范围的合同,应当要求其法定代理人追认。
    • 如果相对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对方是未成年人,且合同已经履行完毕,后来发现未成年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存在问题,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在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情况下,视为拒绝追认,此时相对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的扩大。

总之,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效力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相关各方都应当了解和遵守法律规定,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查看更多view-more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laywer-tag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法律公园特别推荐律师
立即咨询
qr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