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网贷作为一种便捷的融资方式,为许多人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一些不法行为的出现,其中利用网贷骗取资料的情况时有发生。那么,这种行为会带来哪些后果呢?
一、相关法律条文及规定
虽然目前我国对于网贷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在利用网贷骗取资料的具体法律后果上存在一定空白,但并非没有相关法律可以规制此类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如果在骗取资料的过程中,涉及到伪造资料骗取贷款等严重行为,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规定,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从民事角度来看,如果在网贷过程中提供虚假资料,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若因提供虚假资料导致合同无法履行或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可能需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李某为了获取网贷平台的贷款,伪造了自己的收入证明和资产证明等资料。网贷平台在审核过程中未能发现问题,向李某发放了贷款。后来李某因无力偿还贷款,导致网贷平台遭受了重大损失。经法院审理,李某的行为构成骗取贷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
案例二:张某在申请网贷时,提供了虚假的联系人信息。当网贷平台需要联系其联系人核实情况时,无法联系到真实的联系人。网贷平台发现后,拒绝了张某的贷款申请,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张某此后在其他正规网贷平台申请贷款时,也因信用记录不良而屡屡被拒。
三、不同情形下的法律后果
一般民事违约情形:如果只是提供了一些虚假的非关键资料,且未对网贷平台造成实质性损失,可能被认定为一般的民事违约行为。网贷平台有权解除与借款人的合同,并要求借款人承担违约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等。
涉嫌刑事犯罪情形:当骗取资料的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如伪造重要证件、虚构事实骗取巨额贷款等,就可能涉嫌刑事犯罪。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外,还需要退赔骗取的资金。
四、实用法律建议
对于借款人而言:要诚实守信,如实提供个人资料。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可以通过骗取资料获得贷款而不被发现。一旦被发现,不仅可能无法获得贷款,还会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在申请贷款前,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确保能够按时足额偿还贷款。
对于网贷平台而言:要加强对借款人资料的审核力度,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核实借款人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如与相关机构进行数据比对、实地调查等。同时,要加强对自身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防止内部人员与不法分子勾结。
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不参与或协助他人进行利用网贷骗取资料的行为。如果发现此类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