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的犯罪行为,它严重侵害了市场秩序和当事人的财产权益。了解合同诈骗罪的惩处规定,对于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一、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 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 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 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此外,根据相关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虚构单位签订合同诈骗案
张某虚构了一家工厂,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原材料采购合同,收取货物后并未支付货款,而是将货物低价转卖后携款潜逃。经查明,张某骗取的财物数额较大。法院依据法律规定,判处张某三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这个案例中,张某以虚构单位的方式签订合同,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受到了惩处。
案例二:虚假担保诈骗案
李某为了获取银行贷款,伪造了房产证作为担保,与银行签订了贷款合同。贷款到手后,李某并未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资金,而是用于个人挥霍,最终无法偿还贷款。银行报案后,李某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由于李某诈骗数额巨大,法院判处其八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案例表明,以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进行合同诈骗,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三、实用法律建议
- 对于企业和个人:
- 在签订合同前,务必对对方的主体资格、信誉状况、履行能力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核实。例如,要求对方提供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相关证件,并通过工商登记信息、信用报告等渠道进行查询验证。
- 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特别是涉及交易标的、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时间、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确保合同条款明确、具体、合法,避免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的条款。
-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如合同文本、交货凭证、付款凭证、往来函件等,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 对于司法机关:
- 加强对合同诈骗罪的侦查和打击力度,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及时、有效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 在定罪量刑时,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和事实证据,综合考虑犯罪数额、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确保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合同诈骗罪的惩处是严肃而明确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当增强法律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陷入合同诈骗的陷阱。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加强执法力度,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