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合同是保障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书。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合同进行诈骗活动,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法:
虚构身份或主体
诈骗者常常通过伪造或冒用他人身份、虚构企业或单位来签订合同。例如,骗子谎称自己是某知名工厂的代理商,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收取货物后消失不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
法律建议:在签订合同前,务必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和主体资格。可以通过查询工商登记信息、核实相关证件等方式来确认对方的真实身份。
虚构标的
虚构标的是指诈骗者编造实际并不存在的商品、服务或项目,诱使受害者签订合同并支付款项。比如,有人声称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生产出一种市场上急需的高科技产品,吸引投资者签订合作协议并投入大量资金,但实际上根本无法生产出该产品。
法律建议: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合同标的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如果涉及到特定的商品或服务,要核实其真实性和可行性。
虚假履约能力
一些诈骗者会故意夸大自己的生产能力、资金实力或技术水平,让受害者相信他们有能力履行合同,从而签订合同并支付预付款或定金。但在实际履行过程中,却无法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商品或服务。例如,甲公司声称自己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充足的原材料,可以按时为乙公司生产一批高质量的产品,乙公司支付了预付款后,甲公司却因根本不具备生产能力而无法交货。
法律建议:在签订合同前,可以要求对方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如生产许可证、财务报表等,以核实其履约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向第三方咨询等方式来了解对方的实际情况。
虚假票据
诈骗者可能会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来支付货款或提供担保,从而骗取对方的信任并签订合同。例如,骗子使用伪造的银行汇票支付货款,在对方发货后,汇票被银行认定为无效,导致受害者遭受损失。
法律建议:在接受票据时,要仔细核对票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通过向银行查询、核实票据号码等方式来确认票据的真伪。
虚假担保
为了让受害者相信其有能力履行合同,诈骗者可能会提供虚假的担保。例如,用不存在的房产或车辆作为抵押物,或者提供虚假的保证人信息。当受害者发现无法实现担保权益时,已经遭受了损失。
法律建议:在接受担保时,要对担保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严格审查。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登记信息、核实保证人的信用状况等方式来确保担保的有效性。
诱使违约
诈骗者先与受害者签订合同,然后故意设置陷阱,诱使受害者违约,再以受害者违约为由,没收定金或要求支付违约金,从而骗取财物。例如,在租赁合同中,诈骗者故意隐瞒房屋的真实情况,导致租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正常经营,租户被迫违约,诈骗者则没收租户的押金。
法律建议:在签订合同前,要仔细审查合同条款,避免陷入对方设置的陷阱。如果发现对方存在故意诱使违约的行为,要及时收集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合同诈骗的手法多种多样,我们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仔细核实对方的身份和信息,认真审查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果不幸遭遇合同诈骗,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