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类法律诉讼中,病历作为重要的证据材料,其提交份数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准确把握起诉时病历需要提交的份数,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一、一般情况下起诉病历所需份数
一般而言,起诉病历需要提交三份。一份用于法院留存,作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一份交予被告(对方),以便被告了解案件相关情况并进行答辩;一份供己方在诉讼过程中使用和参考,方便在庭审等环节进行举证和陈述。
例如,在一个医疗纠纷诉讼案件中,患者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其病情加重。患者在起诉时,就需要按照上述要求准备三份病历。其中交给法院的病历,法院会在审理过程中对其进行审查和判断;交给被告医院的病历,使得医院能够清楚患者的治疗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答辩;而己方留存的病历,则有助于患者及其代理人在庭审中清晰地阐述事实和观点。
二、不同诉讼类型下病历份数的具体情况
- 医疗纠纷诉讼:通常遵循上述三份的原则。但如果涉及多个被告,比如患者认为医院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都存在责任,那么除了法院留存一份外,需要给每个被告都提供一份病历,再加上己方留存一份。例如,在某个案例中,患者因使用某医疗器械出现不良反应,认为医院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错,同时怀疑医疗器械本身存在质量问题,于是将医院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一并起诉。此时,患者就需要准备四份病历,分别交给法院、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以及己方留存。
-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如果被告只有一人,一般打印三份病历。但如果事故涉及多个责任方,比如多辆车发生碰撞导致人员受伤,伤者起诉所有相关责任方时,就需要根据被告的数量增加病历份数,同样还要保证法院和己方各有一份。比如,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甲、乙两车相撞,导致丙受伤。丙认为甲、乙两车司机都对事故负有责任,于是将甲、乙两人起诉至法院。此时,丙就需要准备四份病历,分别交给法院、甲司机、乙司机以及己方留存。
三、相关法律条文依据
虽然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起诉病历份数的具体法律条文,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病历作为证明医疗过程、病情状况等关键事实的重要证据,按照上述一般要求提交,是为了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确保各方能够充分了解案件情况,进行有效的质证和辩论。
四、提交病历的要求
- 完整性:提交的病历应包括完整的病历资料,如门诊病历、住院病历、检查检验报告、医嘱等。不能只提交部分对自己有利的病历,而隐瞒不利的部分,否则可能会影响病历的可信度和证据效力。
- 真实性:病历必须是真实的,不得伪造、篡改。如果发现病历存在虚假内容,不仅该病历可能不被法院采纳,当事人还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 合法性:病历的取得和提交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例如,通过合法途径从医院获取病历,不能私自窃取或非法获取病历。
五、实用法律建议
- 提前准备:在决定起诉前,就应着手收集和整理病历资料,确保病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发现病历存在疑问或缺失,及时与医院沟通解决。
- 核对无误:在提交病历前,仔细核对病历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诊断结果、治疗过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 妥善保管:无论是交给法院、被告还是己方留存的病历,都要妥善保管,防止病历丢失、损坏或被篡改。
- 咨询专业人士:如果对病历的提交份数、要求等存在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或法律人士,以便获得准确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