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法律条文规定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这里所称的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
这一规定旨在保障工伤职工在治疗和康复期间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使其不至于因工伤而遭受经济上的困境,同时也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充分保护。
二、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是某工厂的一名工人,在工作过程中不慎受伤,经诊断需要暂停工作接受两个月的工伤医疗。李某负伤前12个月的平均月缴费工资为5000元,其中包含基本工资3000元,绩效奖金1000元,餐补、交通补贴等福利共计1000元。
在李某工伤治疗期间,工厂应按照原工资福利待遇支付其工资。也就是每月仍需向李某支付5000元,其中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奖金以及各项福利补贴。这样的支付标准一直持续到李某停工留薪期结束。
然而,在实际中,有些用人单位可能会试图降低工伤职工的工资待遇。比如,有的单位会以工伤职工未实际工作为由,停发绩效奖金或者减少福利补贴;还有的单位会以各种理由降低职工的基本工资。这些做法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工伤职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原工资福利待遇支付工资。
三、实用法律建议
对于工伤职工来说:
- 及时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是享受工伤待遇的前提。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 注意收集证据:在工伤治疗期间,要注意收集与工资待遇相关的证据,如工资条、银行工资发放记录、单位发放的福利清单等。这些证据可以在用人单位不按照原工资福利待遇支付工资时,作为维权的依据。
-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如果发现用人单位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可以先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要求其按照原工资福利待遇支付工资。通过友好协商解决问题,既能维护职工的权益,也有利于保持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关系。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
- 依法支付工资待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在职工工伤停工留薪期内,支付原工资福利待遇。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有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和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 完善工伤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工伤管理制度,明确工伤认定、工资待遇支付等流程和标准,避免因管理不善而引发劳动纠纷。
- 加强员工安全教育:通过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从而降低企业的工伤风险和成本。
总之,职工工伤期间的工资待遇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应当严格遵守。职工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要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