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违约金显失公平的法律界定
违约金是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约定在一方违约时向对方支付的一定金额。然而,当违约金的约定明显不合理,过高或过低,背离了公平、合理的原则,就可能被认定为显失公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五百八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二、实际案例分析
以湖南省郴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的一起合伙合同纠纷案例为例。在该案件中,苏仙区人民法院判令被告李某、吴某连带赔偿原告袁某2万元退伙补偿款及2300余元违约金。假设在这起案件中,最初合同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极高,远远超过了袁某因李某、吴某违约行为所遭受的实际损失。这种情况下,法院在审理时,就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违约金数额进行审查和调整,以确保公平合理。
再看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用人单位向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追索违约金和培训费的劳动争议案。在这起案件中,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可能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调整了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比如,服装公司与劳动者周某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而周某的违约行为并未给公司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法院基于公平原则,对违约金数额进行了合理调整。
三、法院纠正违约金显失公平的考量因素
- 实际损失:法院会着重考察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实际损失大小。如果违约金数额与实际损失严重不匹配,就可能被认定为显失公平。例如,一方违约给对方造成了1万元的损失,而约定的违约金却高达10万元,明显过高。
- 合同履行情况:包括合同的履行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等。如果违约方只是轻微违约,且已经采取了补救措施,而约定的违约金却非常高,法院可能会认为显失公平并予以调整。
- 当事人的预期利益:法院会考虑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的预期利益。如果违约金的约定严重超出了当事人的合理预期,也可能被认定为显失公平。
四、法律建议
- 合同订立时要谨慎:在签订合同约定违约金条款时,双方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合理确定违约金数额,避免出现显失公平的情况。可以参考以往类似案例和行业惯例,确保约定的违约金在合理范围内。
- 发生争议时要积极维权:如果一方认为违约金显失公平,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机构提出调整的请求。在提出请求时,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违约金显失公平,如实际损失的证明、合同履行情况的说明等。
- 寻求专业法律帮助:对于复杂的违约金纠纷案件,建议当事人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违约金显失公平的问题在合同纠纷中较为常见。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会以公平、合理为原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纠正。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和处理纠纷时,也应当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