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民法典》中代物清偿的规定有哪些?


代物清偿,简单来说,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达成一种协议,债务人用他的其他物品或者权利来代替原本应该支付的金钱或者履行的债务,以此来消灭原来的债权债务关系。比如,小明欠小红1万元现金,经过协商,小明用自己的一台价值1万元的电脑给小红,双方的债务就此了结,这就是代物清偿。 虽然《民法典》中并没有直接使用“代物清偿”这个术语,但在相关的条款和司法实践中,体现了代物清偿的相关规则。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在代物清偿中,双方达成代物清偿的协议后,就需要按照协议的约定全面履行。例如,当约定用一辆汽车抵偿债务时,债务人就需要将汽车交付给债权人,并且要保证汽车的所有权没有瑕疵。 同时,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意味着代物清偿协议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不过,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最好采用书面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如果在代物清偿协议达成后,债务人不按照约定交付替代物,那么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继续履行协议,或者要求债务人承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实践中,代物清偿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替代物的价值应该与原债务的价值相当。如果替代物的价值明显低于原债务的价值,债权人有权提出异议。其次,替代物应该是合法的、可以转让的。如果替代物是违法物品或者存在权利瑕疵,那么代物清偿协议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 总之,虽然《民法典》没有明确“代物清偿”这个概念,但相关条款为代物清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则。在进行代物清偿时,双方应该遵循法律规定,签订明确的协议,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