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销售侵权商品的违法犯罪条件有哪些?


在2024年,销售侵权商品是否构成违法犯罪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判断。首先,我们来明确什么是侵权商品。侵权商品就是侵犯了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知识产权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当销售者销售这类商品时,就可能面临法律责任。 从民事违法层面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也就是说,只要销售者主观上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销售的是侵权商品,并且实施了销售行为,就构成了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需要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比如,商家在进货时没有对商品的来源和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合理审查,以明显低于市场正常价格购进商品并销售,这种情况下就可能被认定为应当知道是侵权商品。 从行政违法层面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立即停止销售,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而构成刑事犯罪,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相关的司法解释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例如,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销售金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此外,如果销售侵权商品涉及侵犯著作权、专利权等,也有相应的刑事法律规定。比如,以营利为目的,销售明知是《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侵权复制品,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也会构成犯罪。总之,销售侵权商品不仅损害了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大家在经营活动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避免销售侵权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