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节期间要谨防的诈骗手段有哪些?
在2024年春节期间,有多种诈骗手段需要大家提高警惕。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诈骗手段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
首先是网络购物诈骗。春节期间,大家购物需求旺盛,一些不法分子会搭建虚假购物网站,以“商品低价出售”“限时抢购”等理由吸引消费者。他们通常要求消费者提前付款,但在收到款项后就消失不见,或者以商品被海关扣押需要缴纳保证金等借口,继续骗取消费者的钱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其次是红包诈骗。诈骗分子会通过社交软件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红包链接,一旦点击,手机就会被植入病毒,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银行卡内的资金被盗刷。还有一种情况是,不法分子以“中奖红包”为由,要求用户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才能领取奖金,这也是常见的诈骗手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再者是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人,称其涉嫌违法犯罪,需要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核查。很多人因为害怕而陷入诈骗陷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最后是网络贷款诈骗。春节期间,一些人可能有资金需求,诈骗分子会以“无抵押、低利息、快速放款”为诱饵,吸引受害人下载虚假贷款APP。然后以“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各种名义,要求受害人转账汇款。这种行为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
总之,在春节期间,大家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相关机构核实,避免遭受诈骗。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江苏购房合同纠纷该如何找律师?
过户时结婚证只是看看吗?
直播带货涉及哪些税?
隧道内是否可以变道?
判决生效后执行期限是多久?
营业执照多久会自然注销?
驾驶证在哪里可以查询?
机动车处于查封状态能否上路?
先生育一子女又收养一子女是否算超生?
茶叶店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吗?
申请哪种慢病报销比例高?
退休公务员一次性抚恤金按基本工资的比例是多少?
个人诈骗罪是如何规定的?
福建离婚冷静期期间执意离婚是否可以?
逾期两天是否会影响信用?
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途径有哪些?
企业裁员法律限制的必要性是什么?
强制猥亵中如何判定被猥亵人的主观意识?
公司逃税法人会被判刑吗?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