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该如何处理?


会计差错更正,指的是对企业在会计核算时,由于计量、确认、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进行的纠正。通俗来讲,就是把之前记账时搞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在我国,会计差错更正的处理主要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该准则为会计差错更正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会计差错分为不同的类型,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对于当期发现的、属于当期的会计差错,应调整当期相关项目。比如在这个月发现本月记账时把一笔办公用品费用500元误记成了300元,那就直接在本月把少记的200元补上,调整相应的费用和账目即可。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就像发现写错字当场改正一样。 如果是前期差错,就要分重要性了。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举个例子,去年有一笔小额的差旅费报销记录出现了小错误,金额不大,对财务报表影响较小,那么在发现的当期,直接调整相关项目就行,不用追溯调整以前的报表。 而对于重要的前期差错,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追溯重述法,就是如同该差错从未发生过一样,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比如企业发现以前年度少计提了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较大,影响到了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判断,这时候就要追溯到差错发生的那个年度,重新计算折旧金额,调整相应的资产、费用等项目,并且调整比较财务报表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等。如果确实无法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时,企业还需要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前期差错更正有关的信息,包括前期差错的性质、各个列报前期财务报表中受影响的项目名称和更正金额,以及无法进行追溯重述的,说明该事实和原因以及对前期差错开始进行更正的时点、具体更正情况等。这样做是为了让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决策依据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