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挂靠经营的会计该如何处理?


在建筑施工企业挂靠经营模式下,会计处理涉及多个方面,且需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下面将详细说明其会计处理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建筑施工企业挂靠经营。简单来说,就是没有资质或者资质较低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借助有资质或者资质较高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名义,去承接工程业务。这种经营模式在建筑行业较为常见,但会计处理需要严谨规范。 在会计处理上,挂靠方通常需要向被挂靠方支付一定的管理费。被挂靠方在收到管理费时,应将其确认为收入。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被挂靠方提供了挂靠资质服务,当收到管理费时,符合收入确认条件,会计分录一般为: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挂靠方发生的材料采购、人工费用等成本,虽然实际由挂靠方承担,但在会计处理上,需要以被挂靠方的名义进行核算。材料采购时,取得合法有效的发票,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材料费”,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人工费用的核算,根据实际发生的工资等,借记“工程施工——合同成本——人工费”,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在税务处理方面,被挂靠方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相关税费。增值税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建筑服务适用相应的税率。被挂靠方应就工程结算收入计算销项税额,同时,对于取得的符合规定的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企业所得税方面,被挂靠方应将挂靠经营的收入和成本纳入企业的整体核算,按照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此外,还需要注意会计信息的披露。被挂靠方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挂靠经营的相关信息,包括挂靠方的基本情况、挂靠业务的规模等,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建筑施工企业挂靠经营的会计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收入、成本、税务等多个方面,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