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诉讼程序对两审终审制度的突破是否合适?


小额诉讼程序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中针对简单小额民事案件所设立的一种特殊诉讼程序。该程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审终审,这明显突破了我国传统的两审终审制度。那么这种突破是否合适,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两审终审制度。这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当事人如果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二次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审终审制度,目的是通过两级法院的审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而小额诉讼程序的一审终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金钱给付民事案件,标的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五十以下的,适用小额诉讼的程序审理,实行一审终审。这种程序的设立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从效率方面来看,小额诉讼程序提高了司法效率。小额案件往往争议金额较小,如果按照普通程序进行两审终审,会消耗大量的司法资源和当事人的时间、精力。通过一审终审,可以快速解决纠纷,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快得到实现,也能让司法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用于处理更复杂、争议更大的案件。 从成本角度讲,对于当事人来说,减少了诉讼成本。当事人无需为了小额的争议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上诉程序上,避免了“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情况,降低了维权成本,更符合诉讼经济原则。 当然,这种突破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人担心一审终审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上诉权,减少了纠错的机会。但法律也设置了相应的救济途径,比如当事人可以通过申请再审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有证据证明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等,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 综上所述,小额诉讼程序对两审终审制度的突破是合适的。它在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诉讼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通过其他救济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这种突破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需求的一种改革尝试,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公正的司法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