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都要判刑吗?


在法律中,刑事案件并非都要判刑。下面我们从不同方面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刑事案件。刑事案件指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被指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如罚金、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等)的案件。 从刑事诉讼的流程来看,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如果发现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撤销案件。这些情形包括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案件就不会继续走下去,也就不会面临判刑。 到了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一旦作出不起诉决定,犯罪嫌疑人自然不会被判刑。 即便到了审判阶段,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判决。如果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存在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情节,法院也不会判处刑罚。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综上所述,刑事案件不一定都会判刑,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各个方面以及法律的具体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