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有相关法律规定?


未成年人犯罪是有相关法律规定的。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界定: -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因为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已相对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及后果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例如,一个16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盗窃行为,就需要为该盗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比如,15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抢劫行为,就应当承担相应刑事责任。 - 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比如,13岁的未成年人故意杀害他人且情节恶劣,经最高检核准追诉后,要承担刑事责任。 其次,在刑罚适用方面,对未成年罪犯适用刑罚应当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 从轻、减轻处罚:对未成年罪犯依法从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范围内判处相对较轻的刑种或者相对较短的刑期;依法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最低刑以下判处刑罚。例如,同样是盗窃罪,成年人可能会被判处较重的刑罚,而未成年人则会根据其具体情况从轻或减轻处罚。 - 缓刑的适用: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未成年罪犯,犯罪后有悔罪表现,家庭有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能够落实,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适用缓刑。 最后,关于未成年犯罪记录方面,我国设置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该制度仅适用于罪行较轻、刑期五年以下的未成年罪犯。若刑期超过五年,将无法享受此政策,资料调阅时会公开其案底记录。封存纪录之未成年人如再犯罪,其前科材料将被司法机关调出。这一制度旨在保护未成年犯罪者权益,使他们在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免受歧视,享有平等发展机会。 法律依据主要是《刑法》第十七条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和规定。这些规定充分考虑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既体现了对犯罪行为的严肃惩处,又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