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合同是否违法?


阴阳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就同一事项订立两份以上的内容不相同的合同,一份对内,一份对外。对外的合同并不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而是以逃避国家税收等为目的;对内的合同则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可以是书面或口头。 从法律角度来看,阴阳合同是否违法需要分情况讨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也就是说,阴阳合同中对外的那份合同,由于是双方虚假意思表示,通常是无效的。而对内的那份体现双方真实意思的合同,在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是有效的。 不过,阴阳合同的签订很多时候是为了达到不正当目的,比如逃避税收、骗取贷款等。在这种情况下,签订阴阳合同就是违法的。以逃避税收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果阴阳合同用于骗取贷款,可能会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贷款诈骗罪等罪名。 如果因为阴阳合同发生纠纷,法院通常会根据具体情况来认定合同的效力和各方的责任。一般会依据双方的真实意思、合同的实际履行情况等来判断。如果合同被认定无效,可能会导致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法律后果。 总之,阴阳合同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