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机关审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做法有哪些?


审计机关审查社会审计机构是保障审计工作质量和规范审计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审计机关审查社会审计机构的常见做法。 首先是资料审查。审计机关会要求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相关的业务档案、审计报告、工作底稿等资料。这些资料是审计工作的记录,通过审查它们,审计机关可以了解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过程和质量。例如,查看审计报告是否准确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工作底稿是否详细记录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步骤和发现的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社会审计机构有义务配合审计机关提供这些资料。 其次是实地检查。审计机关可能会派人到社会审计机构的办公场所进行实地检查。实地检查可以直观地了解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环境、人员配备和内部管理情况。比如,查看审计人员的专业资质和培训情况,了解机构的质量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通过实地检查,审计机关能够发现一些在资料审查中难以发现的问题。 再者是延伸审计。审计机关有时会对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过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延伸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实,来检验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是否到位。如果发现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审计机关会进一步追究社会审计机构的责任。这也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力,以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另外,审计机关还会进行质量评估。质量评估是对社会审计机构的整体审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估内容包括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审计报告的准确性、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等方面。通过质量评估,审计机关可以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工作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出整改意见、给予行政处罚等。 最后,审计机关还会建立监督档案。将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审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在案,形成监督档案。监督档案可以为后续的审查和管理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动态监管。 总之,审计机关通过多种方式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查,以确保社会审计机构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维护审计市场的正常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