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评价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审计评价是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判和界定。在审计评价中,有诸多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要确保审计评价依据的法律法规准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及相关的审计准则等,是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审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法律法规,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准确引用相应的条款。例如,在评价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时,要依据《会计法》以及相关的财务制度,判断其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如果引用的法律法规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其次,审计评价应当建立在充分的审计证据基础之上。审计证据是支持审计评价的基石。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各种审计方法,如检查、监盘、查询等,收集足够的、可靠的证据。这些证据要能够真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评价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时,不仅要查看相关的会计记录,还需要实地盘点固定资产,以确保账实相符。没有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评价就成了无源之水,缺乏说服力。 再者,审计评价要坚持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审计人员不能带有主观偏见,要以事实为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评价。无论是发现的问题还是取得的成绩,都要如实反映。例如,在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能只看到企业的盈利情况,还要考虑其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市场环境等。同时,对于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被审计单位,要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公正性。 另外,审计评价的范围要明确界定。审计评价应当局限于审计人员的审计范围之内。不能超出审计的范围进行评价,否则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风险。比如,审计人员只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审计,就不能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等不属于审计范围的内容进行评价。明确评价范围可以避免审计人员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最后,审计评价的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简洁。评价语言应当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生僻的词汇,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够理解。同时,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能产生歧义。例如,在描述问题时,要明确指出问题的性质、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清晰简洁的语言能够提高审计评价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之,审计评价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注重证据收集,坚持客观公正,明确评价范围,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评价结果,以确保审计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