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还会开庭吗,取保候审的义务是什么?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关于取保候审后是否还会开庭,答案是有可能会开庭。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的终结,它只是一种在案件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强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在取保候审期间,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工作仍会继续进行。如果司法机关经过侦查、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就会将案件移送至法院进行审判,也就会开庭审理。例如,在一些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取保候审后,公安机关继续侦查收集证据,检察院审查后认为证据足以起诉,就会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会安排开庭。
而关于取保候审的义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一条规定,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首先,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这是为了保证司法机关能够随时找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保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比如,如果犯罪嫌疑人想去外地就医,就必须先向执行机关申请,获得批准后才可以前往。其次,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这样能保证执行机关及时掌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动态。再者,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这是取保候审的基本要求之一,体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配合司法机关工作的义务。另外,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这些规定是为了保证司法机关能够获取真实、有效的证据,准确查明案件事实。司法机关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总之,取保候审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需要严格遵守相关义务,同时要做好可能会开庭审理的准备。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有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能否立案诈骗?
未达成动迁补偿协议能起诉吗?
婚后房子加女方名字算共同财产吗
不赡养老人违法吗?
医疗纠纷是否属于人身损害?
工资直接打到社保卡上能用来交金吗?
法院文书执保是什么意思?
已用汽车入股公司并签了协议,但汽车没过户到公司名 下,能退股吗?
汽车右转时电瓶车撞上来,责任该如何认定?
著作权侵权行为有哪些方式?
行政复议和判决有什么区别?
纯电动公交车辆安全管理制度是怎样的?
租车没签合同算违约吗?
房屋买卖纠纷起诉书怎么写?
催收房租律师函该怎么写?
医保局会解决医疗纠纷吗?
15岁女孩能否要求父母转让监护权以索要恋爱自主权?
人身安全保护令如何申请与执行,申请需要什么条件?
保证合同判决书的内容是怎样的?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