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取保候审后会不会判实刑?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就构成此罪。简单来说,就是你明明知道这些东西是别人通过犯罪得来的,还帮着藏起来、卖掉或者用其他方式处理,这就可能触犯这个罪名。 而取保候审呢,它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有相关规定,对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通俗来讲,就是在案件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不用待在看守所里,在外面等待处理,但要遵守一定的规定。 那取保候审后会不会判实刑呢?这并不是绝对的。判实刑还是缓刑,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从犯罪情节来看,如果犯罪情节比较轻微,比如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数额较小,或者在整个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大等,这种情况下判缓刑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例如,只是偶尔帮助朋友处理了少量的犯罪所得物品,且并不知道具体来源,主观恶性较小。相反,如果犯罪情节严重,比如掩饰、隐瞒的犯罪所得数额巨大,或者多次实施此类行为,那判实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悔罪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主动退赃退赔,表现出真诚的悔意,法院在量刑时会予以考虑,可能会更倾向于判处缓刑。但如果在取保候审期间违反规定,比如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干扰证人作证等,这就说明其没有良好的悔罪态度,判实刑的概率就会提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判决结果。比如是否有自首、立功等情节。如果有自首情节,根据法律规定,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立功表现的,也可能会得到从宽处理。 所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取保候审后是否会判实刑,要结合具体的案件情况,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