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判决与再审判决的基础是什么?


在了解二审判决与再审判决的基础之前,我们先分别解释一下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的概念。二审判决是指上级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未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进行重新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而再审判决则是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对案件再行审理后作出的判决。 二审判决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事实认定。二审法院会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进行全面审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如果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上存在错误,比如对证据的采信有误,导致事实不清,二审法院就可能会根据查明的事实重新作出判决。 其次是法律适用。一审法院在适用法律时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错误地引用了不适用的法律条文,或者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出现错误。二审法院在审理时,会依据正确的法律规定来判断一审判决是否正确。如果法律适用错误,二审法院有权依法改判。 然后是程序合法性。民事诉讼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定,一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这些程序。如果一审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会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例如,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或者剥夺了当事人的辩论权利等。在这种情况下,二审法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再审判决的基础则更为严格。主要基于发现新的证据。如果当事人在判决生效后发现了新的证据,且该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可以申请再审。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这种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还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或者对审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证据,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调查收集等情况。另外,如果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者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当事人也可以申请再审。 总的来说,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都有着各自严格的基础和条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司法的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这些规定,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