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和二审的判决结果变动大吗?


一审和二审的判决结果是否会有较大变动,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案件情况进行分析。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审和二审的基本概念。一审是指法院对案件的最初一级审判,在一审中,法院会根据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陈述和辩论,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而二审则是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在法定期限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后,上一级法院对案件进行的再次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以判决、裁定方式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决、裁定;(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错误或者适用法律错误的,以判决、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销或者变更;(三)原判决认定基本事实不清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四)原判决遗漏当事人或者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从上述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如果一审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都没有问题,二审通常会维持原判。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一审和二审的结果变动不大。例如在一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适用明确的合同纠纷案件中,一审法院依据合同条款和相关法律法规作出的判决,如果当事人在二审中没有提出新的有力证据,二审很可能维持原判。 然而,如果一审存在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或者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等情况,二审就可能会对判决结果作出较大变动。比如在一些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果一审法院对伤者的伤残等级认定错误,导致赔偿金额计算有误,二审法院在查明事实后,就会依法改判。另外,如果一审存在违法缺席判决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情形,二审法院会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此外,二审结果还可能受到新证据的影响。如果当事人在二审中提交了足以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的新证据,二审法院会根据新证据重新审理案件,判决结果也可能因此发生变化。 总之,一审和二审判决结果是否变动以及变动大小,取决于一审判决的质量、是否有新证据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多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