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面金额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账面金额,简单来说就是在会计账簿上记录的金额数值。它是企业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的资产,其账面金额的计算方式有所不同。 对于固定资产,账面金额的计算相对复杂一些。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是指其初始入账的价值。而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用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再减去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的金额。《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例如,企业购买了一台价值100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每年计提折旧10万元,假设没有减值准备,那么第3年末该设备的账面余额依然是100万元,而账面价值则是100 - 10×3 = 70万元。 对于存货,存货的账面金额通常是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来计算的。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比如,企业有一批存货,成本为50万元,可变现净值为45万元,那么这批存货的账面金额就应该按照45万元来计量,同时要计提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应收账款,账面金额一般是指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减去坏账准备后的金额。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应收账款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坏账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有明确规定。比如,企业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100万元,根据以往经验和实际情况,估计可能有10万元无法收回,那么就需要计提10万元的坏账准备,此时应收账款的账面金额就是100 - 10 = 9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