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的拆迁房能否进行买卖?


在探讨冻结的拆迁房能否买卖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拆迁房冻结的含义。所谓拆迁房冻结,是指在房屋征收决定作出后,相关部门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目的在于防止在拆迁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变动,保障拆迁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从法律层面来看,根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六条规定,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违反规定实施的,不予补偿。虽然该条文没有直接提及房屋买卖,但从立法目的和相关法律精神来讲,冻结的拆迁房买卖存在诸多限制。 这是因为拆迁冻结之后,房屋的产权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一方面,房屋可能即将面临拆迁,其物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价值也会受到拆迁补偿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允许自由买卖,可能会导致买卖双方的利益失衡。例如,买方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即将被拆除的房屋,而卖方可能在获取房款后,拆迁补偿的权益归属会产生争议。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为了保证拆迁工作的有序进行,会对拆迁范围内的房屋交易进行管控。在实际操作中,房产管理部门通常不会为冻结的拆迁房办理过户手续。这意味着即使买卖双方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也无法完成房屋产权的转移,买方不能获得合法的产权证明。 此外,如果买卖冻结的拆迁房,还可能面临合同无效的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由于冻结的拆迁房买卖违反了房屋征收相关的规定,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一旦合同被认定无效,买卖双方需要相互返还财产,这无疑会给双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综上所述,冻结的拆迁房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以买卖的。无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买卖冻结的拆迁房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您有相关的需求,建议您咨询当地的房屋征收部门或专业的律师,以了解具体的情况和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