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客观不一致是否可以定未遂?
我遇到个事儿,我想做的事和实际做出来的情况不太一样,就是主客观不太一致。我不太清楚在法律上这种情况能不能认定为犯罪未遂啊,我想了解下相关的判定规则和依据,不知道法律是咋规定的。
展开


在刑法领域中,主客观不一致的情况较为复杂,是否可以认定为未遂需要依据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几个关键概念。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等;客观方面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比如行为、结果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而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当出现主客观不一致时,是否认定为未遂要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主客观不一致是可以认定为未遂的。例如对象错误的情形,行为人主观上想杀害甲,但由于认识错误,实际上杀害的是乙。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杀人,客观上也实施了杀人行为,只是对象出现了偏差,依然可以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如果未造成死亡结果)。这是因为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只是由于认识错误这一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达到预期的犯罪结果。 然而,并非所有主客观不一致的情况都能认定为未遂。比如在手段不能犯的情况下,如果行为人使用根本不可能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手段实施犯罪,像用白糖当作砒霜去投毒杀人,虽然行为人主观上有杀人故意,但由于其使用的手段本身不具有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通常不认定为犯罪未遂,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犯罪预备或者不构成犯罪。 所以,主客观不一致是否可以定未遂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