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刑法主客观事实不同时发生该如何处理?

我遇到个事儿,我本来想做一件事,主观上是一个想法,但实际做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客观事实和我主观想的不一样。就想知道在刑法里,这种主客观事实不同时发生的情况,到底会怎么认定和处理呢?
展开 view-more
  • #刑法认定
  • #主客观统一
  • #事实错误
  • #刑事责任
  • #故意犯罪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刑法领域,当主客观事实不同时发生,也就是出现主客观不一致的情况时,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但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先了解几个重要概念。 刑法中的主观方面主要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像故意和过失。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则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客观方面就是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当主客观事实不同时发生,刑法上主要运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处理。该原则要求在认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责任时,不仅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或过失,并且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要相互统一。 比如在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中,这就属于主客观不一致。事实认识错误包括对象错误、打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等。以对象错误为例,甲想杀乙,结果误把丙当成乙给杀了,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看,甲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杀人行为并且导致了他人死亡的结果,虽然对象出现错误,但依然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再比如打击错误,甲开枪杀乙,结果子弹偏了打死了旁边的丙。这种情况下,对于甲对丙的死亡结果是否承担故意责任,在理论上有不同观点,但主流观点还是会结合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来判断,一般会认定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对乙是未遂,对丙可能是既遂)。 总之,在刑法中处理主客观事实不同时发生的情况,关键是依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证据以及不同的事实认识错误类型等来准确认定犯罪和确定刑事责任。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