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盗窃的手段诈骗的到底定什么罪?


要确定以盗窃的手段诈骗的行为定什么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首先,需要明确盗窃罪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其核心在于“秘密窃取”,即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或者第三者(单位)占有。例如,小偷趁人不备,悄悄把手伸进他人口袋拿走钱包,这就是典型的盗窃行为。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受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比如,骗子谎称自己有一批高质量的电子产品,以低价诱使他人购买,实际上提供的是劣质产品,这就是诈骗行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接下来看具体的判断标准:如果犯罪嫌疑人的主要行为模式是通过隐秘的、未经他人许可的方式进行偷窃,欺诈成分仅作为辅助手段,那么通常会被判定为盗窃罪。例如,嫌疑人通过撬锁进入他人房屋,然后编造谎言欺骗屋内的人,使其放松警惕,从而顺利拿走财物,这种情况下盗窃行为占主导,应认定为盗窃罪。 反之,倘若欺诈成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虚假阐述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手法,从而从他人手中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那么这种行为就可以被认定为诈骗罪。例如,嫌疑人谎称自己有特殊的投资渠道,能获得高额回报,诱使他人将大量资金交给他,实际上他并没有进行所谓的投资,而是将资金据为己有,这种情况下诈骗行为占主导,应认定为诈骗罪。 如果盗窃行为和诈骗行为都比较突出,难以区分主次,且都达到了犯罪的标准,则可能会被认定为盗窃罪和诈骗罪双重犯罪,按照数罪并罚的原则进行惩处。 另外,还需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如果涉嫌实施盗窃行为的个体属于特定单位的雇员,并且被盗窃的对象为该单位所拥有的财物,经过法院或者司法机关的公正认定,证实该雇员确实是利用其职务便利进行的盗窃活动,那他们很有可能会被认定构成职务侵占罪行。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犯罪客观行为方式不同,职务侵占罪要求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且采取多种非法手段占有他人财物;二是犯罪对象范围不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只限行为人所在单位的财物;三是犯罪主体不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是特殊主体,盗窃罪、诈骗罪为一般主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