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行为具体是怎么定罪的呢?


要确定诈骗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定罪,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一、诈骗金额标准** 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不同地区会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个幅度内确定本地区的具体数额标准。如果诈骗金额达到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诈骗金额达到五十万元以上的,则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例如,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可能将诈骗金额六千元作为“数额较大”的标准;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三千元就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了。 **二、主观故意方面** 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也就是说,实施诈骗行为的人,心里清楚自己是在通过欺骗手段,让他人产生错误认识,从而获取他人的财物,并打算将这些财物据为己有。比如,某人编造自己工厂急需资金周转,向他人借款并承诺高额利息回报,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工厂,借款后也不打算归还,这种就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 **三、诈骗行为表现** 要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常见的诈骗行为包括编造虚假项目吸引他人投资,假冒身份骗取他人信任进而获取财物等。例如,骗子谎称自己有内部渠道可以买到低价机票,诱使他人转账付款,但实际上根本无法提供机票,这就是虚构事实的诈骗行为。 **四、因果关系认定** 诈骗行为与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是因为诈骗行为才使得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从而遭受损失。比如,被害人因为相信骗子所说的虚假投资项目,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其中,最终血本无归,这里骗子的诈骗行为和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就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五、法律依据及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例如,某人诈骗金额达到五万元,属于数额巨大,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