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犯罪是否存在主观明知?

我最近听说犯罪好像得有主观明知才行。我有点搞不懂,比如一个人不小心做了件事,结果被说成犯罪,这算吗?我就想知道在法律里,犯罪到底是不是得有主观明知这个条件,啥情况算主观明知,啥情况不算呢?
展开 view-more
  • #犯罪主观
  • #主观明知
  • #故意犯罪
  • #过失犯罪
  • #犯罪构成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犯罪是否存在主观明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方面。 主观明知通俗来讲,就是犯罪人在实施行为的时候,心里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举个例子,张三知道偷别人东西是违法的,还去偷,这就是主观明知。法律上把这种主观心态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情况。 故意又可以细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的是犯罪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例如,李四为了报复王五,拿着刀去砍王五,他很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王五,并且希望这种伤害结果出现,这就是直接故意。而间接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比如,赵六在人多的集市上随意开枪,他知道可能会伤到别人,但他不管不顾,结果真的伤到了人,这就是间接故意。 过失则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犯罪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比如,医生给病人打针,应该检查药品是否正确,但他因为疏忽没检查,结果用错药导致病人出现问题,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犯罪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比如,司机开车时知道超速有危险,但他觉得自己技术好能避免事故,结果还是出了车祸,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所以,犯罪是存在主观明知情况的,不同的主观心态对于定罪和量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种犯罪时,主观明知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