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局立案了是否能撤案?


在探讨劳动局立案后能否撤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劳动局所处理案件的性质。一般来说,劳动局处理的多是劳动纠纷、劳动违法行为等相关案件。当劳动者向劳动局投诉,劳动局经过审查后决定立案,意味着其认为该案件存在需要调查和处理的事由。 从法律层面来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在立案后撤案。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局立案后是存在撤案可能性的。通常,撤案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劳动者主动申请撤案。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达成了和解协议,双方的矛盾已经解决,劳动者可以向劳动局提交撤案申请。比如,劳动者原本投诉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后来用人单位补发了工资,劳动者满意并希望撤案。另一种是劳动局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撤案。如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投诉的内容不属实,或者不符合立案的条件,劳动局会作出撤案的决定。例如,劳动者误将正常的工资调整当作拖欠工资进行投诉,经过劳动局调查核实后,就会撤案。 不过,撤案也并非完全由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单方面决定。即使劳动者提出撤案申请,劳动局也会进行审查。如果案件涉及到公共利益、法律法规的强制规定等情况,即使双方达成和解,劳动局也可能不会同意撤案。比如用人单位存在严重的劳动安全卫生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侵害了劳动者的权益,还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影响,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私下和解,劳动局也可能继续处理该案件,以维护公共利益和法律的严肃性。 此外,撤案的程序也有一定要求。劳动者申请撤案时,通常需要提交书面的撤案申请,说明撤案的原因。劳动局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办理撤案手续。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时间根据案件的复杂程度而定。 总之,劳动局立案后是有可能撤案的,但要根据具体情况,遵循相应的法律规定和程序来办理。在处理劳动纠纷时,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应该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