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开庭后还可以进行调解吗?
我有个仲裁案子已经开庭了,现在我和对方都有想和解的意愿,不知道在仲裁开庭之后还能不能进行调解,想了解一下法律在这方面是怎么规定的。
展开


仲裁开庭后是可以进行调解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相关情况。 首先,从法律概念上来说,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仲裁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它充分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给予双方当事人自行解决纠纷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一条明确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这就从法律层面保障了仲裁调解的合法性和可行性。这里的‘作出裁决前’,自然也涵盖了仲裁开庭之后这个阶段。也就是说,只要在仲裁庭最终作出裁决之前,双方当事人都可以申请进行调解,仲裁庭也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主动进行调解。 仲裁开庭后进行调解具有诸多好处。对于当事人而言,调解可以避免裁决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双方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利益,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且,调解的结果往往更易于执行,因为这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从仲裁庭的角度来看,调解可以提高解决纠纷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裁决程序和后续可能出现的执行问题。 如果双方当事人在仲裁开庭后达成了调解协议,仲裁庭会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而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就发生法律效力。 综上所述,在仲裁开庭之后,当事人仍然可以积极尝试通过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既符合法律规定,也有助于高效、和谐地解决争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