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被篡改后能否做司法鉴定?


在医疗纠纷等相关案件中,病历被篡改后能否做司法鉴定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下面从多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在医疗纠纷里,它对于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起着关键作用。 接着说病历的重要性。病历是医疗过程的记录,它包含了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措施等重要信息,是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一份完整、真实的病历能够为鉴定提供可靠的基础。 那么,当病历被篡改时,还能否进行司法鉴定呢?答案是可以做司法鉴定,但会比较复杂。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应当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被篡改的病历在真实性上存在瑕疵。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进行鉴定。 一方面,如果只是部分内容被篡改,鉴定机构会综合其他证据来进行判断。比如患者的陈述、其他证人证言、检查检验报告等。鉴定人员会运用专业知识,从这些材料中去伪存真,分析医疗行为是否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如果病历被严重篡改,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医疗过程,那么这种情况下,篡改病历的一方可能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医疗机构遗失、伪造、篡改或者违法销毁病历资料,致使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基本事实无法查清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二条第二项的规定,推定医疗机构有过错。 总之,病历被篡改后可以尝试做司法鉴定,不过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发现病历被篡改,患者应当及时收集其他相关证据,以便在鉴定和诉讼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篡改病历这种行为违反了医疗管理的相关规定,也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