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已签协议还能起诉吗?


在交通事故中,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当肇事逃逸后双方签订了协议,后续是否还能起诉,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协议”在法律上的性质。一般来说,双方签订的协议属于民事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所以,肇事逃逸后签订的协议,只要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签了协议就绝对不能起诉。如果存在以下几种情况,即使签了协议,也是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的。 一种情况是协议存在可撤销的情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至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如果签订协议时存在重大误解、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例如,在签订协议时,肇事方故意隐瞒了车辆的真实损坏情况,导致受害方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签订了协议,这种情况下受害方就可以申请撤销协议并起诉。 另一种情况是协议涉及的赔偿范围有限。如果协议只是对部分损失进行了约定,对于未涵盖的其他损失,受害方仍然可以就这部分损失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比如,协议只约定了车辆维修费用的赔偿,但受害方因事故受伤产生的后续医疗费用、误工费等没有在协议中体现,那么受害方可以就这些未处理的费用提起诉讼。 此外,肇事逃逸不仅仅涉及民事赔偿,还可能涉及行政处罚和刑事责任。即使双方签订了民事赔偿协议,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仍然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对肇事逃逸者处以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如果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司法机关会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不受双方签订的民事协议的影响。 综上所述,肇事逃逸已签协议后,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仍然是可以向法院起诉的。在决定是否起诉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建议咨询专业的律师,以便更好地处理相关法律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