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威胁报警是否能立案?


在面对恐吓威胁报警是否能立案这个问题时,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和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立案的基本概念。立案是指司法机关对报案、控告、举报、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决定将其作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或者审判的一种诉讼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当事情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犯罪情形时,司法机关才会正式启动调查程序。 对于恐吓威胁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这意味着,如果恐吓威胁行为达到了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程度,公安机关可以依据此条规定对行为人进行治安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报警人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如恐吓短信、录音等,公安机关会对案件进行受理并可能作出相应的处罚决定,但这属于治安案件的范畴,还未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 而当恐吓威胁行为更为严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某些罪名时,就可能作为刑事案件立案。例如,以加害生命、身体、自由、名誉、财产恐吓他人,对他人的安全产生危险的犯罪行为,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这里的“情节恶劣”一般是指多次恐吓他人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因恐吓行为导致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当恐吓威胁行为达到这样的严重程度时,公安机关会以刑事案件进行立案侦查。 所以,报警后是否能立案要综合考虑恐吓威胁行为的具体情节、造成的后果以及所掌握的证据等因素。如果遇到恐吓威胁的情况,建议及时报警,并尽可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证据,以便公安机关能更好地判断和处理案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