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是否能构成抽逃出资罪?


在探讨单位是否能构成抽逃出资罪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抽逃出资罪的基本概念。抽逃出资罪,指的是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这就好比一群人合伙开了一家店铺,每个人都按照约定出了钱,可有人在店铺开业后,又偷偷把自己出的钱拿走了,而且拿走的钱数额很大,或者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抽逃出资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规定,公司发起人、股东违反公司法的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者未转移财产权,虚假出资,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虚假出资金额或者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明确看出,单位是能够构成抽逃出资罪的。 单位构成抽逃出资罪,一般是指单位作为公司的发起人或者股东,实施了抽逃出资的行为。在实际情况中,可能表现为单位利用自身的权力和便利,通过各种手段将出资从公司中抽走。比如,单位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将出资转出,或者利用关联交易将资金转移等。 当单位构成抽逃出资罪时,不仅单位要被判处罚金,单位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也会受到刑事处罚。这是因为单位的行为是由具体的人员来实施和决策的,这些人员对单位的抽逃出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 对于单位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首先,要看抽逃出资的数额是否巨大。数额的判断标准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司法解释来确定。其次,要考虑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比如导致公司无法正常经营、损害了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等。此外,还有其他严重情节也会作为判定的依据,例如抽逃出资的手段是否恶劣、是否多次实施抽逃出资行为等。 如果发现单位可能存在抽逃出资的行为,相关利益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要求对单位的抽逃出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抽逃出资行为涉嫌犯罪,还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总之,法律为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