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情况下杀人才不会被判死刑?


在我国,故意杀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但并非所有的杀人行为都会被判处死刑。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不会被判死刑的情况。 首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例如,张三在面对李四正在进行的杀人行为时,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将李四杀死,这种情况下张三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会被判处死刑。 其次是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情节较轻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包括义愤杀人、激情杀人等情况。义愤杀人一般是指行为人因为被害人的严重过错而产生强烈的愤怒情绪,在激愤的状态下实施了杀人行为。激情杀人则是指本无任何杀人故意,但在被害人的刺激、挑逗下而失去理智,失控将他人杀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比如,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妻子,在某次被丈夫严重殴打后,一时激愤将丈夫杀死,这种情况就可能被认定为情节较轻的故意杀人。 另外,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这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和胎儿权益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了这一点。例如,一名十七岁的少年因冲动而实施了杀人行为,即使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也不会被判处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体现了法律对老年人的人道主义关怀。比如,一位七十六岁的老人因邻里纠纷而杀人,但并非以特别残忍的手段,那么他不会被判处死刑。 总之,是否判处死刑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因素,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和合理。





